1、化学方法仿制铜锈,用化学药品仿制出的铜锈,大多锈色很浮,没有贴骨的感觉,它直接把药品施于铜器之上也就没有地子可言了,它只有绿锈而绿锈也多是呈现粉末状的,假如用坚硬的工具去检查的话,可以发现。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直接锻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发烧,伪锈会发出塑料味儿、油漆味儿等异味儿。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锻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一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尺度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熟悉。传统的礼节轨制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青铜器是世界著名的象征。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光彩越浅淡。而古铜的绿锈很难见到那么多的粉末。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因为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息。尤其是铜锈已渗透器物内部,渗透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门或几部门,另取其他器的残块按格式修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门,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成新器。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侵蚀者恍惚而臃肿。
2、铭文辨伪:通过铭文辨伪,是检测对占代历史知识广袤、书法研究深浅和铸工艺水准高低与否的标尺。
3、将真铜锈粘贴上器物之上,这种方法造出的皮壳很具杀伤力,但是假如仔细观察的话,这种锈下面是没有地子的,而且因为胶水的粘和大多是成块状的而且很难具有真铜器包浆那种天然同一的感觉。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具体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昏暗,凝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松散,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斯做法刀痕非常显著,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4、声味辨伪:声音和气息是青铜器辨伪的必要辅助手段。在器物上增刻伪铭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显著不同。在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种掏花的作伪法,不仅刀痕显著,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5、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
6、材质辨伪: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昏暗。就目前来说,红斑和宝石蓝是很难仿造的,假铜器上的红斑,大多是铁锈,仔细去观察的话仍是很轻易辨别的,一是颜色二是结构。
7、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侵蚀而天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
8、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锻造和拼凑改造两类。而经由地下侵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